•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医药知识>注射用阿魏酸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注射用阿魏酸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5-12-09 10:28:13   点击数:
功效主治: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辅助治疗。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460
 
剂型:冻干粉剂
 
规格:0.1g
 
 
 
[摘要]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为对照组,20例为治疗组,均常规应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同时治疗组予阿魏酸钠注射液300 mg加入5% GS或0.9% NS 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共14天,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阿魏酸钠在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效果显著、副作用小,较为安全。
 
    [关键词]  阿魏酸钠;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其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由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所致心绞痛,这类患者在临床上的不稳定性有进展至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阿魏酸钠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1979年WHO UA的诊断标准[1]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70~90岁,其中15例并发高血压(75%),7例并发糖尿病(35%),7例并发高血脂(35%),5例并发脑血管疾病(25%);对照组(B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72~88岁,其中13例并发高血压(65%),6例并发糖尿病(30%),5例并发高血脂(25%),8例并发脑血管疾病(40%),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与治疗组相似。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制剂,A组同时给予阿魏酸钠注射液300 mg加入5%GS或0.9%NS 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14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正常;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心电图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的疗效  见表1,A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90%;B组显效率25%,总有效率60%,A组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A组患者在应用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UA的发病机制并非单一,除少数由于斑块脂质浸润急剧进展,使管腔明显狭窄外,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为其发病的主要诱因。
血管内皮是UA发病众多危险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其功能紊乱又是UA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保护血管内皮损伤,有效抑制内皮素(ET)分泌,促进一氧化氮(NO)的释放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是治疗UA的重要途径[2]。
阿魏酸是中药川芎、当归、木贼等的有效成分,注射用阿魏酸钠是阿魏酸的钠盐,是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1)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以减少机体产生自由基,减轻内皮细胞膜的损伤;
(2)阿魏酸钠促进内皮NO的释放,同时抑制损伤内皮分泌ET-1;
(3)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可以说都针对UA发病环节,正是基于阿魏酸钠的上述药理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在常规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实验研究发现阿魏酸钠对其他药物损伤的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减轻一些药物的肾毒性,阿魏酸钠具有一定的肝肾保护作用,同时阿魏酸钠临床应用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的报道[3]。老年人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减退,还有多病性的特点,药物的安全性显得更为重要,综上所述,阿魏酸钠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在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用药的同时可以联合应用阿魏酸钠,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委员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4.
 
    2  王荣丽,王京援.阿魏酸钠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肺动脉高压、血浆内皮素、D-二聚体的影响.临床内科杂志,2001,18(5):344.
 
    3  赵同芬,邓华聪.阿魏酸钠的药理研究新进展.西北医学杂志,2001,16(3):135-136.

官方微信扫一扫

关注淘宝最新优惠